救難隊 - 未竟之夢
拜讀本月份台灣山岳雜誌上陳彥杰
先生『台灣需要技術救難規範標準』一文
(註:所列圖片由雜誌掃瞄所得。版權屬陳彥杰先生所有)
著實引起我對當年和尚文、天人、金章發起籌組教會救難隊的夢想的追憶
憑著一股熱情
一群人在個自的工作、生活和服事之外
投入時間和精力
購買裝備並且接受訓練
陳先生的文章中取得一些救難技術的例子裡
除了A型架之外
我們都曾經和教練學習過
可惜的是
由於主、客觀因素我們沒有辦法成為能夠實際站在第一線的固定救難隊伍
再加上成員們現在各分天南地北
(我們的成員分佈:北起大連、南至高雄)
固定的訓練活動也很少舉辦了
其實我自己是這麼想:
終身學習已經是非常多的人所認可的主張
所學習的東西未必是當下立即有所用的技藝
可能是一門特別的技術
也可能是某種藝術創作的能力
重點是養成自己生命裡的另一塊沃土
雖然眼下我不可能在有需要時馬上能拋下工作投入服事
目前大家一年裡也不可能有太多的機會聚在一塊切磋與分享
但是再隔個幾年
大家的年假會愈來愈多
(勞基法:年資滿十年後,一年有三十天年假)
而且陸陸續續工作的比重會在每個人的身上逐漸減低的
(我快四十囉,什麼時候退休或半退休啊?)
如果大家的夢想和熱情還在
(嗯,身體也要保持健康啦)
那時就會是我們可以全情投入的時候了
就現階段來說
我們可以用較少的時間
保持對已學習到的技術的掌握
以及對新技術的逐步學習
keep going
等待未來盛大爆發的日子
先生『台灣需要技術救難規範標準』一文
(註:所列圖片由雜誌掃瞄所得。版權屬陳彥杰先生所有)
著實引起我對當年和尚文、天人、金章發起籌組教會救難隊的夢想的追憶
憑著一股熱情
一群人在個自的工作、生活和服事之外
投入時間和精力
購買裝備並且接受訓練
陳先生的文章中取得一些救難技術的例子裡
除了A型架之外
我們都曾經和教練學習過
可惜的是
由於主、客觀因素我們沒有辦法成為能夠實際站在第一線的固定救難隊伍
再加上成員們現在各分天南地北
(我們的成員分佈:北起大連、南至高雄)
固定的訓練活動也很少舉辦了
其實我自己是這麼想:
終身學習已經是非常多的人所認可的主張
所學習的東西未必是當下立即有所用的技藝
可能是一門特別的技術
也可能是某種藝術創作的能力
重點是養成自己生命裡的另一塊沃土
雖然眼下我不可能在有需要時馬上能拋下工作投入服事
目前大家一年裡也不可能有太多的機會聚在一塊切磋與分享
但是再隔個幾年
大家的年假會愈來愈多
(勞基法:年資滿十年後,一年有三十天年假)
而且陸陸續續工作的比重會在每個人的身上逐漸減低的
(我快四十囉,什麼時候退休或半退休啊?)
如果大家的夢想和熱情還在
(嗯,身體也要保持健康啦)
那時就會是我們可以全情投入的時候了
就現階段來說
我們可以用較少的時間
保持對已學習到的技術的掌握
以及對新技術的逐步學習
keep going
等待未來盛大爆發的日子
留言